故事

走讀品味海村風情,「海WAY!海味」從大溪漁港吃進頭城農場,在山海間找到地方生命力

刊出日期
2024-11-11
文字
蔡舒湉
蔡舒湉
編輯
蕭函青
No items found.
照片來源

2024年10月27日,海波浪seabelongings與宜蘭頭城農場共同舉辦「海WAY!海味」走讀活動,串連大溪漁港與頭城農場,帶領學員回溯龜山島的歷史、親近漁家日常、邂逅農場裡的有機作物和野生動物,最後在森林裡開辦大自然餐桌,眾人手摘紫蘇、挖百香果抹在新鮮黑喉魚身,一爐紅炭,十餘好友,食美味溫暖肚腹,存記憶活化地方。

週日下午三點,宜蘭頭城的大溪漁港漂浮一絲疲懶,斑駁的漁船繫在港邊歇息,魚販和漁工閒散地整理剩餘的漁獲,我從大溪車站步行20分鐘到漁港遊客中心,空蕩蕩的現場讓我有點擔心,但慢慢地,團員三三兩兩抵達,一位熱情的輔大女孩還笑著為我撥去身上的毛蟲。

不久,主辦人黃建圖和他的夥伴胡瀚臨、Zoie也到了現場,這裡的人們和船上的海鳥一樣,都散發出很chill的海港氛圍,就在午後緩緩的步調中,「海WAY!海味」走讀活動即將在此啟航。

黃建圖帶著大家爬到港口邊坡上的涼亭,指著漂浮在藍色海洋中的龜山島,向我們介紹:「曾有外地人誤以為那是基隆嶼。」

被誤認的小島是他不會錯認的家鄉,他們的父兄輩世代生長於龜山島,已經數百年過著捕魚採集、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民國六十年代遭政府遷村至頭城大溪後,雖然仍在龜山島海域捕魚維生,但已無法返回島上生活,僅能遙望一海之隔的家鄉之島。

2015年,黃建圖和同為龜山島民後代的好友創辦了「海波浪seabelongings」,他們結合一群夥伴在頭城深耕,紀錄、轉譯和探索海洋文化。粉絲專頁上輕輕寫著:「如果海洋離人們太遠,那就把海洋帶過來。」透露的是他們濃濃的情感。

這次海波浪和頭城休閒農場合辦「海WAY!海味」主題走讀遊程,也是想以大溪漁港為起點、頭城農場為軸心,讓人們走訪海港和山城,在沉浸式體驗中串起龜山島與漁村記憶。

石碑招魂 記錄重要歷史現場

然而,這裡值得挖掘的景點,不只龜山島。黃建圖站上涼亭,指向草坡上一塊斑駁的石碑,名為「大溪招魂碑」。石碑上可見依稀姓名刻痕,刻著1938年在這個海域罹難的「見取丸號」船難受害者姓名。他掃視眾人一圈,慎重地說:「這艘船的罹難者當年就跟大家一樣,是來觀光的。」

昭和13年(1938),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舉辦小旅行,一共有五艘船浩浩湯湯地從大溪漁港舊港出發,眾人快快樂樂地到龜山島觀光,卻沒想到回程時風雲一夕變色,海況極其惡劣,「見取丸」號回航途中慘遭翻覆,船上29人中,有25人不幸罹難。

這次船難在當時的宜蘭人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痛,罹難者包含時任羅東街長陳純精的長子陳呈雲,以及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在那年代屬於震驚社會的重大災難。後人在港口遙望海域之處立下此碑,除了紀念之外,也是共同療癒的儀式。

黃建圖感嘆:「台灣有各式各樣的海洋故事,但我們很少看到完整的海難紀念碑。」因此『大溪招魂碑』更顯珍貴,不但是台灣至今年代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的海難紀念碑,對宜蘭人來說,還是刻在記憶中的歷史地景。

我們這些來參加走讀的團員都沒想到,第一站就有點hardcore,大家都肅然起敬,一位團員還肅穆地走到石碑前拜了幾拜。


「現流仔」零時差的美味,龜山島直送大溪的新鮮路徑

稍微脫離沉重的氣氛,即使不談招魂碑,大溪漁港在全台各漁港中也別具意義。黃建圖帶著大家走下山坡,沿著堤防步入漁港。他邊走,邊出題目考考大家:「為什麼台北市許多海產店愛以龜山島為名呢?」

我心想:「也許老闆喜歡七龍珠?」但答對也沒有獎品,眼看眾人一片沉默,他自問自答:「其實背後的意義是指漁獲來自大溪漁港。」

大溪漁港外海的龜山島海域,範圍雖小,但漁獲量相當驚人,竟然能跟基隆八斗子、澎湖海域並駕齊驅,同列台灣三大漁場。

宜蘭知名台菜餐廳「渡小月」的崛起也受惠於這片海域,原本僅是地方小店,因為採用大溪漁港、龜山島漁民的「現流仔」漁獲,新鮮海味廣受歡迎,一路從辦桌菜逐漸壯大成國宴等級。

他也順便科普,「現流仔」——這三個常貼在海產店魚缸上的大字,常被大眾誤以為是「現撈」之意,其實完全是誤會,「現流仔」典故來自漁船文化,船主通常在凌晨三點左右出海,一天下兩次網,並在六到八小時之內帶回新鮮漁獲,所以「現流仔」即是「來自現在的海流」,確保這批漁貨是與洋流幾乎零時差、活跳跳的新鮮滋味。

這裡是算公斤賣的!料理達人帶你逛「現流仔」漁市

從紀念碑到餐桌,深入淺出地了解大溪漁港和龜山島人的經濟歷史後,走著走著,沿路逐漸喧嘩起來,各式各樣的海鮮氣味也益發濃烈,我們即將進入漁港最熱鬧、短兵相接的市集區。

「我自己的漁船,我隨便賣!」「一盤200,兩盤350!」「三盤一千塊,都足一公斤,金俗捏!」聽著魚販夾道親切吆喝,兜售一條條垂出盤外的白帶魚、紅目鰱、鮟鱇魚、花枝等各式海鮮,不管會不會做菜,心中都會忍不住盤算起數字,想像竟然能用划算的價位,擺出一桌的澎湃。港邊一隻黑狗搖著粗壯腰臀,牠一定是豐饒產地的受益者。

在這裡,海波浪的夥伴Zoie接棒領隊,帶我們走進漁夫市集。Zoie是清秀的年輕女孩,來自屏東,原先在台北從事行銷工作,現在她搬到宜蘭耕稻慢活。地面濕滑,她帶著大夥碎步慢行,但仍掩不住興奮口氣,急切地告訴我們:「大溪漁港是以公斤計算的喔!不是台斤,所以絕對划算!只怕你家冰箱不夠大而已。」

作為愛吃也愛煮的女人,因緣際會她與海波浪結識,著迷於產地到餐桌的在地知識,所以才加入走讀導覽、食魚教育的行列。她笑著說:「料理其實沒有那麼難,只要新鮮,每個人都可以很輕鬆煮出好吃的料理。」

大溪漁港的舊港擁有90年歷史,而我們走讀團逛的是新港,完工約40餘年,目前停泊130多艘船,絕大多數都是往返龜山島間捕撈。這些漁船在下午1點至4點間回到漁港,就會陸續開始整理標售,因此下午2點多是漁品最豐富齊全的時段,一般的散客可以吃飽午餐後,再愜意地來逛魚市場,不必像其他漁場要在天未光前起床趕早市。

因此,Zoie認為大溪是一個很適合「交流」的漁夫市集:「本來大溪是批發市場,現在也很多攤位提供零售,所以大家可以來跟魚販交流,你帶回去煮也更有畫面感,還可以跟親友分享好故事。」

一轉彎,她帶我們去看另一個獨特的有趣風景—漁村裡的「雲霄飛車」,其實這並非遊樂設施,而是從港邊製冰工廠直送漁船的冰塊軌道。只見工人從軌道上游裝填巨大冰塊、沿著彎道撞出碎冰,畫面十分驚人。

為什麼在漁港裡竟然建造一整條軌道?Zoie表示「因為冷藏太重要了。」她舉櫻花蝦為例,在台灣,櫻花蝦有宜蘭頭城和屏東東港兩大產地,補櫻花蝦的船班要有「蝦牌」,在頭城有80艘左右,捕撈時間是2~8月(期間休漁1個半月)。

因為保存不易,市面上的櫻花蝦幾乎都是乾燥蝦。而大溪漁港的櫻花蝦上岸後就必須立刻提交冷鏈,避免老化、影響口感,偶有部分現貨可以販售。所以想吃新鮮櫻花蝦的朋友,不妨來大溪漁港碰碰運氣。

市集裡有許多年輕面孔,都是東南亞裔的青年,一方面反映出漁港融合外籍移工、新住民的多元文化,一方面也反應了漁村嚴重的青壯人口外流問題。如今,在海波浪與其他夥伴的努力下,他們也正在試圖找到在地青年耕耘家鄉的新機會。

森林裡的頭城農場,農村廚房爐烤旬味

結束了「海Way」的行程,接下來就要進入「海味」的餐桌時光,我們搭上接駁車離開濱海公路,開上迂迴的山間小道,前往森林中的頭城農場。

頭城農場位於梗枋山區,是宜蘭東北角最大、最成功的休閒農業園區兼觀光旅宿。這次走讀團的團員,主要就是來自農場客人,有退休族已在農場long stay一個月,也有來自澎湖、熟悉漁村生態的大姐,反映出現代人追求生活體驗,和對大自然的嚮往。

農場經理林宏達在這裡迎接大家,他帶我們走進農場的森林步道,面積高達二十二公頃,幅員十分遼闊,涵蓋有機菜園、水稻田、酒莊,並在外圍飼養牛羊,日常營運也實踐循環農業與減碳理念,例如將種菇的太空包、牛糞等農業廢棄物,帶入土壤裡堆肥。植物園更力行「方舟計劃」,復育台灣的瀕危植物。

他還教我們認識農場裡的生態指標,他說:「像螢火蟲、老鷹都是一種指標,你越看得見食物鏈上層的動物,代表生物多樣性越豐富。」

經過一排植栽,他隨手摘下一片葉子揉一揉、遞給學員聞香,但大家都緊皺眉頭,原來那是魚腥草,是清冠一號的中藥成分之一,有清熱除濕、利尿功效。

站在菜園前,林宏達說:「有機的意義並非驗不出農藥化肥,而是指土壤裡有豐富多元的微生物。」他也在潺潺溪水旁指著一塊扁平的頁岩,說明頭城農場位於變質岩地質區。無論是永續生態,還是食農教育,頭城農場都是做環境教育絕佳的天然教室。

天色漸暗,大家已經上山下海走了三小時,此時突然聞到一陣烤魚的香味。原來這就是「海WAY!海味」壓軸體驗,我們即將在農場廚房料理龜山島海域的新鮮魚貨。

Zoie從保冷袋取出剛剛大溪漁港採購的黑喉、白帶魚和蝦子,她示範著如何搭配農場的紫蘇、金桔、百香果一同爐烤,20分鐘後就能享受酸甜清爽的海味,農場夥伴也用剩餘的蝦殼和香茅煮了一鍋噴香的熱湯,眾人讚不絕口。有趣的是,夜幕降臨之前,學員們還驚奇目睹不遠處有山羌來訪,印證此處的生物多樣性。

從產地到餐桌的豐富體驗,串連在地生命力

大家吃喝談笑,在烤爐旁度過了美好的夜晚。林宏達長年企劃、策展頭城農場的體驗活動,談起這次「海WAY!海味」的走讀企劃,不由得分享這是一次很特別的合作。

他感嘆地說:「其實,我們要推在地深度遊程,真的很需要像『海波浪』這樣的團隊。」

雖然農場的生態教育、農村設施都已經發展非常成熟,也有穩定的客群,但是海波浪可以提供關於在地文史、漁村經濟的各種面向,也豐富了旅客的體驗,讓客人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心靈、知識上都能得到滿足。

而對海波浪來說,頭城農場挹注的遊客資源,也能讓他們突破原本的同溫層,擴展走讀團受眾。黃建圖笑著說,海波浪想做的是「再生型的體驗」,他們想要的不是一次性、短視近利的收割遊樂,而是希望透過更深入地方文化,真正把利益轉換成地方發展。

「透過每一次走讀,我們希望讓旅人來得更久、知道得更多,如果對環境能有更多的理解,也許整體都會有更好的改變!」所以海波浪的合作單位超級多元,從社區協會、國小、農夫到在地商店,都可以一起來策劃主題。

夜深了,海邊的人們,山上的夥伴,大家閃閃發光的雙眼,仍笑著討論:「下次,希望可以再跟農場合作,辦這樣那樣的走讀行旅......」。



從採購鮮美的「海味」到同心協力走了一段「海WAY」,我們這些觀光客也在漫步的旅程中,好像逐漸也真的,離海近了一點。

-

文/蔡舒湉

政大中文系畢業,接案記者,大半生活在別人的故事裡,希望大家都能長得有血有肉。

本文依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CC BY-NC-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