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龜山島的自由拾荒者

刊出日期
2024-09-17
文字
謝士元
謝士元
編輯
陳運成
No items found.
照片來源

在永續理念的實踐中,循環與再生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當「廢棄家具」重返日常空間,它們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收,更是文化與自然的對話。而龜山島的「薯榔染」技藝,這項源自傳統的染色方法,正為這些家具注入新的生命,讓循環經濟中的物件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

薯榔,經過榨取後形成的染液與殘渣,擁有豐富的自然色彩與質感。染液賦予木材與棉線細膩的色澤變化,將每一件作品染上一層天然的藝術氛圍。而殘渣,經曬乾後磨成細粉,保留了溫暖的赭色,這些粉末融入創作原料中,呈現出粗獷卻柔和的質地,讓手作的每一個細節都保有大自然的痕跡,仿佛與土地、風、海浪緊密相連。

以「再生會議工作桌」為例,這件作品集合了多種被遺棄的家具元素——床板、木條、縫紉桌鐵腳、嬰兒床柵欄等,這些家具曾承載著家庭的回憶,如今經過設計重生,成為多功能工作桌。它們不僅能依空間需求變換形態,還被賦予了靈活拆裝的特性,讓使用者能夠輕鬆搬運,甚至女性也能毫不費力。每一塊木材在刷上薯榔染液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色澤,彰顯出時間與使用痕跡的獨特美感。這張工作桌或許不會永遠停留在同一個空間,但它的靈魂將隨著移動,繼續承載新的故事,展現無窮的生命力。

「薯榔漁網燈」的誕生則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在海波浪空間初期,後陽台遺留下許多電風扇鐵網,這讓我聯想到市區撿荒時常見的回收物——電風扇金屬部件。將這些鐵網與薯榔染過的棉線結合,運用龜山島「七十二角風箏」的造型概念,纏繞出錯視般的漁網效果。棉線經過染色,纖細的線條透過燈光呈現出微妙的漸層,營造出舒適的居家氛圍。這件作品不僅是燈具,更是龜山島傳統技藝的象徵,將古老工藝與現代空間設計融合,呈現一種簡約卻富有層次的美學體驗。

「薯榔手抄紙-薯榔龜」則是循環理念在創作中的另一種體現。薯榔染色後的殘渣,不再是無用的廢料,而是創作的寶藏。將這些殘渣曬乾、磨粉,加入回收紙漿後手工抄製,便製作出獨具特色的薯榔手抄紙。這些紙張,不僅擁有自然的色澤與質感,還能折成象徵龜山島的「薯榔龜」,既是一種工藝品,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將廢物再生的意義具象化。

正如當今全球關注的環境議題,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資源的枯竭,還有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出無限的可能。這些再生物件的誕生,不僅是對永續生活的探索,更是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重新思考。在這個以氣候變遷、資源回收為焦點的時代,讓每一件物件找到新的生命,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為未來的創造鋪路。

-

文/謝士元

自由的拾荒者,發現自己有異於常人的地方,能從3歲開始記得看見的人事物,很多已經不存在這時代樣貌的傳統家具,卻被遺棄在市區街角時,令我深感迷惘的是,承載每個家庭幸福回憶的家具,最後卻是以這種方式結束了它們的使命,是否還有其它拯救的機會,繼續承載新的回憶。

本文依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CC BY-NC-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