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塊
巨大的冰塊沿著出冰軌道溜入港口,機器將冰擰碎傾瀉而下的聲音,成為了我今年年初造訪大溪漁港時的第一個聽覺印記。伴隨著港邊市場攤販的招呼聲、叫賣聲,分享著如何料理食材的對話聲,新鮮的漁獲在碎冰中等待下一個居所。或許是另一個冰凍的集合住宅,或許是肉食者的胃池,或許是如人類,生命最後終將回歸大地。我好奇那些冰跟著漁船去了哪裡、回到了哪裡。冰塊也是海水製成的嗎?冰塊消融的速度與尋常家庭冰箱製成的冰一樣嗎?漁船上的冰體隨著航行經過多久才消融?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陸地,從一座島嶼到另一座島嶼,冰塊似乎成為了海村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造物,也成為了能量/物質/記憶的循環載體。
浮石
追尋浮石的起點始於2022年春天,當時於花蓮駐村時,偶然得知2021年八月日本海底火山「福徳岡ノ場」噴發,大量漂流來的浮石擱淺在臺灣東海岸的灘上。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浮石:漂浮的石頭,可以旅行的石頭,充滿孔隙的身體,他們像是一座一座微小的島嶼。我好奇他們去了哪些地方旅行,最終漂流到了臺灣,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抵達這裡:暫時的居所,流浪的盡頭。
2024年的五月至七月,我前往日本沿海流浪,尋找漂流浮石的可能蹤跡。回國後,我沿著臺灣的海岸繼續追著浮石,抵達的第一片海岸是宜蘭的外澳沙灘。從海岸到海岸,身體似乎無形之中逐漸建立起找尋浮石的直覺。我面向海灘,低著頭開始尋找海岸線遺留的痕跡。大部分的時候,浮石能在混雜著枯木碎貝的漂流物堆中發現。颱風過後,海岸線的劇烈變化使得找尋浮石的難度大為提升,十分幸運地,我在距離海岸線已十分遙遠的沙灘中發現了成群的浮石,樣貌與2022年拾獲種類極其相似。也許不知不覺中,浮石成為了某種承載海洋記憶的紀念物,隨著每一次的發掘重新記起,耳裡曾經聽過的潮汐、空氣中的鹹味,以及踏入海灘時雙腳穿過沙堆的凹陷觸感,或是一顆顆礫石帶來輕輕的失衡步伐:直到抵達海岸我才重新意識自己正活在一座島上。
海的耳朵
即便身處同一座城市,沿著同一個港灣,面向同一片海,每個海岸帶來的浪潮聲卻有著出乎意料地不同。
我時常想著,若是人類的身體無限延伸成為如同島嶼般巨大的身體,在那樣的聽覺尺度所聽見的海浪將會是如何?甚至相反地,如果人類能擁有大海的耳朵,認識(聆聽)世界的方式是否將會有所不同?我期待能在即將到來的宜蘭駐地創作,帶著這份提問探索下去。
給閱讀者的聆聽譜記
閉上眼,試著像大海一樣聆聽。感覺涵融萬物身體裡的每一個呼吸。直到抵達內在名為家的島嶼。
-
文/張君慈
藝文工作者。作品形式橫跨繪畫、詩句、裝置、田野錄音與即興演出等,探索空間中可聽與不可聽之間的身體感知及意識流動。好奇以聆聽認識世界的各種可能性。2021年開啟長期計畫「如果我有_的耳朵?」於各地舉辦多場想像聆聽 / 聲音譜記工作坊及講座。2022年開始沿著海追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