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海村生質廢料再應用:海藻的華麗重生

刊出日期
2024-10-18
文字
呂宗翰
呂宗翰
編輯
陳運成
No items found.
照片來源
徐聖凱
徐聖凱

你是否曾想過,餐桌上的食材或廚餘,透過簡單的廚房工具,也能變成藝術創作的素材?透過今年6~9月在頭城漁村聚落的田調與現勘,我發現海藻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的重要組成,還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難怪生活中常見的保健食品、美妝產品往往可見海藻的成分。

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成為生物塑膠或工藝材料的潛力。

擷取自然與生活環境中的靈感

在全球許多創作者和自造者社群中,海藻已經成為創作材料的重要來源。例如英國團隊Notpla,他們便應用海藻膠粹取出的藻膠(algin)為原料,開發出可食用的包裝,實驗塑膠的替代選擇;而法國設計師Violaine Buet也以海藻為紡織工藝的原料,呈現海藻在工藝創作中的多元可能性。

臺灣素有「美食王國」之稱,飲食文化深深影響著每一位臺灣人。身為自造者(maker),我想要以飲食文化為開端,引導大眾重新想像海藻: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食物,還能成為創作的原料,更進一步,你甚至能循著生產履歷的足跡,發現自己與它的關係。從「eating」到「making」,將拓展社會對自造者與材料的全新視角。

從廚房開始

那問題來了,大家會不會覺得「Making」需要在工作室或實驗室才能發生呢? 其實沒那麼困難喔!「動手做(cake)生物材料」在英文中常常會以「烹飪(cook)」來形容,顧名思義,其實製作生物材料常常像是在做菜一樣,只要使用你熟悉的工具,就能玩出一桌豐富的成果!

從食材到材質的無限可能

七月的全日工作坊【領域展開 ⋛∩(•̀ω•́)⊃⋚ 海藻應用】便是最佳例證,我們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們一起來於海波浪動手玩材料,從地方社群開展出一系列的自造者運動。工作坊從品嚐「自然材料」開始,現場的大家從咀嚼石花凍、滿頭問號地想著這些石花菜以及海藻粹取物到底要怎麼玩開始,隨著生物材料、自造者運動等資訊的補充,大家的討論越則來越有畫面;下午的實作階段,才沒使用海藻酸鈉與石花菜剩渣,製作出片狀、條狀的生物塑膠與材料塊。

透過這種親身參與的手作體驗,人們便能重新認識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並以觸覺和嗅覺重新連結大自然的質地與內涵。

重塑生活中的資源觀

重新認識資源的價值,不僅是一次個人的體驗,更是轉化思維的契機。好奇心能殺死一隻貓,也能開啟一個新的世界。這次工作坊結束後,我觀察到參與者們逐漸在生活中發現那些曾經被視為廢棄物的「食材」,實際上蘊藏著多元的創作潛力與再生可能性。這樣的過程,讓我們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生態資源,不再只是簡單的「取用」或「消耗」,而是意識到環境與人類生活的生態關係。

-

文/呂宗翰

Jimmy更好記,材質及物件創作者,作品經常從材料本身的特性出發,找到新的潛力。享受探索材料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將這些視為新的潛能,讓材料去引導創意發想,同時也是自己與自然共存的一種方式。

對於永續、資源再生及物質世界具有批判性的思考,最喜歡與他人交流及分享知識,期許自己能以滿檔的好奇心持續在物質世界中走跳。

本文依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CC BY-NC-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