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龜山島審議行動

刊出日期
2023-11-16
文字
胡瀚臨
胡瀚臨
編輯
陳運成
No items found.
照片來源

龜山島是宜蘭人重要的精神象徵,也是遊子口中回家的指標,它獨自佇立在外海,只要望向海邊就能看見它的身影,是那麼親近、熟悉,同時卻也十分疏遠,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般。

民國63至66年龜山島民遷村之後,隔年島嶼隨即被劃為軍事管制區,曾被應許可以回去的家園,一夕之間成為砲擊演習使用地。2019年「龜山再朝日」公民論壇因此誕生,自遷村後首度談論被沒收的土地和回不去的家,聚集了全臺各地選出的16位偵探,試圖還原島上空白了40多年的歷史。

此次論壇的議題白皮書也成功受到外界關注,主要訴求有二:一是還原龜山島遷村爭議真相,使政府的龜山島轉型成人民的龜山島;二是積極推展文化景觀申請與文資保存活化,組織導覽志工對外闡述龜山島的人文歷史。且龜山社區也於同年提出文化景觀登錄申請,促使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有徑可循,成功在第一次現勘後決議列冊評估。可惜的是,隔年第二次審查會指出「基於龜山島於民國 63 至 66 年間移置後已無住民,相關硬體與軟體文化脈絡多已消失,已難以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之互動、技術特定產業生活,原所列冊理由難以符合文化景觀登錄之基準,故予以解除列冊。」此回覆無疑造成社區的挫折與不解。

於是2020年龜山島文化論壇「龜山島ê願夢」也應運而生,以文化、經濟、環境三面向進行討論,從核心價值的釐清、現況分析與限制條件、地景資源的盤點,再以「龜山島____博物館」為題,帶出公民想像。透過重新審視,匯集每一個關心島嶼的願景,產出永續發展的行動與策略。

而今(2023)年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即將在大溪漁港旁興建遊客服務中心,其中2樓將作為「龜山島文化廳」,展示龜山島相關文物,龜山島社區擔心此空間會把原有「漁村文化館」的文物帶走,或是存在空間重疊與衝突。

服務中心(示意圖)高3層樓,1樓旅遊資訊中心、2樓龜山文化廳、3樓現撈食藝推廣空間
圖/宜蘭縣政府

為了解決社區的擔憂,並與相關單位對話,今年以「場域型博物館如何引動地方文化創生發展」為主題,討論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同時以「可聯想的地景:龜山島登錄宜蘭文化景觀的時代性價值」的探討,蒐集更多有關文化景觀的見解,最後也帶領民眾走進社區,穿梭於聚落之間,透過實際走踏認識環境與議題。

遙望島民回不去的家鄉,思考龜山島的未來走向會是如何,我們能做的,是將這些討論化作實際行動,找出屬於我們的龜山島模樣。

-

文/胡瀚臨

喜歡拍照,喜歡透過鏡頭觀察人事物的微妙距離。理解龜山島人與土地的連結後,開始對島嶼文史、海洋與漁村產生好奇,嘗試以影像紀錄龜山島社區及大溪漁港所發生的創生內容。

本文依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CC BY-NC-SA 3.0)
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