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23 日,晌午,宜蘭頭城大溪車站,數十位旅客三三兩兩陸續下車。其中一些人在月台上探頭探腦,看著地圖猶豫良久,才慢慢步出車站,循著記憶或 Google 導航,沿著海岸線,往南緩步而行。
這些人不是來漁港採購的買家,亦非來蜜月灣衝浪之浪人,而是一場神祕活動受邀的賓客。他們來自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有,有人是教師,有人是記者,有人是自由工作者。而他們彼此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從上個月起,都輾轉收到一份撲朔迷離的邀請函。這些人不是來漁港採購的買家,亦非來蜜月灣衝浪之浪人,而是一場神祕活動受邀的賓客。他們來自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有,有人是教師,有人是記者,有人是自由工作者。而他們彼此之間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從上個月起,都輾轉收到一份撲朔迷離的邀請函。
一早,依循手機裡收到的指引,他們從台北、新北、宜蘭各地搭公車、捷運再轉鐵路。從車站步行二十分鐘後,他們進入一所國小。穿越磨石子地板川堂,整片深藍的太平洋躍入眼前,龜山島則矗立在不遠的地方,靜靜與之對望。
在一片壯闊海景前的校園草地上,鋪滿了傳統辦桌用的紅色圓桌和紅色塑膠椅,遠看就像圓圓方方、大大小小的紅色按鈕,彷彿你一入座,就會啟動某種遊戲的隱藏開關。
這確實是場遊戲,今天能抵達這裡的賓客,都是經過篩選的人。當你收到邀請函那一刻,命運的齒輪就開始轉動了,你甚至還不知道,自己準備踏上一趟奇幻的未知旅程,因為填寫這份報名表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會讓報名者徹底反思自己的人生。
當你點開報名網址,會發現並非使用一般通俗的 Google 表單,而是結合數據分析的雲端協作平台 Airtable。網頁往下滑,只見紅藍線條交會的抽象圖騰,交織「社群」、「體感」、「導向」、「發想」等語彙,即使你無法完全領略文意,也能感受文字之美。
除了姓名、電子信箱等基本資訊,須提供「橫式」個人照片(下方還有灰色字體警示:「橫的橫的橫的!!!」)。別忘了,還要寫上照片攝影師姓名並提供版權證明,證明你合法擁有這張照片。主辦單位也邀請賓客加入社群通訊,但並非選擇台灣盛行的 Line、IG 這種普通平台,而是提供企業內部愛用的 Slack 頻道。
自我介紹也很慎重,表單上建議為 150 字:「讓大家認識不同面向的你 d(`・∀・)b 」生動的表情符號帶來些許親切的感受,淡化了嚴肅的氣氛,也讓人期待,蒐集這麼多個資,一定會讓與會者在見面時有很充分的交流。
但接下來才是重點,你必須交代自己「關注的海村議題」,下拉就可以看到主辦單位安排的選項:「龜山島遷村爭議」、「龜山島不定時崩塌」、「五漁鐵淺盤式觀光」、「五漁鐵人口老化」、「五漁鐵馬路沿線砂石車急且快」......林林總總共有 13 個選項,至少要選一個,此為封閉的選擇題,不開放自由填答。每一項都是足以成為地方創生研討會的龐大題目,主辦單位貼心註明:「之後還可以更新,請放心。」雖然要如何更新、向誰更新皆不得而知,仍是立意良善。
最後,恭喜你寫到這裡,快要可以按送出了,還有最後一關,上述你填寫的資料要如何授權:CC0、CC BY-SA、CC BY-NC-SA、......此題也是必選,沒授權就不能完成報名,如果你對這些密碼般的符號一無所知,主辦也提供「台灣創用 CC 計畫」網址。
連想看懂報名表都要先上網查資料,再加上迷你的字體和小巧的表格,事後,有受邀者透露:「用手機寫了很久都沒寫完,隔天換了一台桌電才能操作。」這些設計完全杜絕有人想無腦參加的可能性,也確保了參與者的素質、美學程度和視力健康。
活動當天,10 月 23 日,近百份邀約中,五十餘人通過報名表的考驗1,跨越理解力和數位力的門檻,跋山涉水,終於抵達了現場。
一切的一切,終於揭開謎底,這是地方團體海波浪 (seabelongings) 籌備將近一年的盛大活動—《shaPA》:「以體感為導向發想的海村飲食文化體驗」。而這些客人,則是海波浪社群或遠或近的親朋好友,受邀前來體驗這場獨特的餐會。
也許抵達此處的路徑,有點彎彎繞繞,但相信進場後所有人都會釋懷了,可能是無敵海景療癒了一切,也可能是......終於看到食物了。只見餐台上擺滿海鮮、熱炒和酒飲任君取用,令人感動,當年浦島太郎趴在海龜背上,穿越整片大海來到龍宮時,乙姬公主端出的山珍海味也就是如此吧。
今天的主持人是海波浪的黃建圖,他站在一望無際的大海前開啟了序幕,首先介紹了今天的活動設計、菜單、廚師和議題,以及搭配餐桌的幾位藝術家,並說明今天的餐桌是用性格「I人」和「E人」為分類,請大家自由入座:「相信左鄰右舍也會為你們帶來驚喜。」桌上有個 QR code,掃描後進入一個輕型網站,上面寫著「返鄉遊子或尋夢的旅人啊,都嚮往著一種生活:不必在意他人眼光,只需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一處精神的棲居地,讓自身的靈魂得以舒展並安放」。網站上,除了說菜的音檔外,還包括加入社群的指南、社群行事曆、數位海村的虛擬空間、海洋歌單等,內容包羅萬象。
好不容易等他講完,大家以為終於可以吃了,結果黃建圖話鋒一轉:「請今天的地主—大溪國小,方俊欽校長致詞!」幸好校長十分上道,致詞非常簡短:「相信大家肚子都餓了,趕快開動吧!」頓時掌聲如雷,眾人紛紛站起來拿菜。
每個人在報到桌都會領到一張紅灰藍交錯的摺頁,島嶼、海洋、巨大生物構成奇幻視覺,若你非常細心,就會注意到邊角不起眼處印刷:「shaPA 品現流的美學」幾個字,旁邊還有幾行更密的蠅頭小楷,貼近瞇著眼看,會發現是中英文對照的菜色。這份宛如美術館展覽酷卡的紙張,就是今天的菜單2。
看不清楚菜單也沒關係,食物本身已經簡單粗暴地闖進你的感官,鬆香撲鼻的櫻花蝦炒飯堆成小山高,艷紅的胭脂蝦仁被鬆軟香滑的炒蛋包裹著,飛花魚塊肉厚且嫩,看起來也已滷得香甜入味,這些「現流仔」海鮮美味來自大溪漁港。而小鮑魚一顆顆鋪滿盤面,則是被東北角海域的浪潮養得鮮甜飽滿。
有一盤菜看似長滿綠色觸手的怪蟲,正在張牙舞爪,其實是俗稱「海大麵」的蜈蚣藻,用蒜片、辣椒、雞蛋炒成爽口下酒菜。另一盤灰灰綠綠、貌似史萊姆的黏稠物,口感卻是爽脆滑嫩,這道迷宮飯等級的驚喜美味,是東北角的濱海爬岩植物—貼壁蓮,撒上柴魚片增加日式風味。
同樣外表可疑、但意外美味的還有阿嬤的兒子的海味的海菜酥,外表看似圓圓厚厚的綠色銅鑼燒,是馬崗漁村海女阿嬤用自己採集的「鵝仔菜」—礁膜,拌成麵糊再包入鮮肉餡油炸,濃濃海苔鮮香,可以理解成漁村版的日式可樂餅。
甜點一樣是用潮間帶採集的石花菜,熬煮成晶瑩剔透的石花凍,有金棗、檸檬、香檳三種口味;大鐵桶裝的飲料「魚米茶」,則使用大溪舊港台灣尚青福山青草茶的魚腥草煮茶,在潮濕冬日中喝上溫熱的一杯,感覺氣血都通透了起來。
不遠處,戴著白色眼鏡的男子,緊張地搓著手,觀察眾人對食物的反應,喃喃說著:「不知道大家接受度怎麼樣......」他是大溪漁港餐廳—「阿雪姨」的主廚高謨陽,作為在地的老牌店家,和這些講話文謅謅的年輕人一起工作,也是充滿挑戰,因為要滿足這些充滿理想的知識份子,並不是普通外燴那麼簡單。
在大溪,吃到高品質海鮮並不難,不遠的漁港就能採購「現流仔」,但其他食材也不能馬虎,海波浪給餐廳的任務是:結合宜蘭在地的友善農產品。為此,黃建圖邀約他共同前往員山小農社群參訪,高謨陽和餐廳的廚師團隊整組被帶到了深溝,親眼看了農夫的稻田和菜園,也和生產者面對面聊天。
黃建圖與專案執行謝士元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合作:「這不是每家海鮮店都願意做到的,因為平日也是他們的休假,但阿雪姨願意跟我們一起走出廚房認識產地。」回去後,他們經過長達幾個月討論,發展菜色、採購、試菜,終於將海鮮餐廳常見的形式,賦予完全不同的意義。
好比鮑魚上黏糊糊的配料,不是餐廳常見的蒜蓉或五味醬,而選用「美虹廚房」的豆腐乳,雞蛋來自「卡莎&蝦蝦開心農場」,佐餐的兩瓶日式清酒,則是用青農任永旭復育的古米品種與社企「慢島生活」合作生產的吟釀,薄脆鮮美的蝦米餅則由「糧心聚落」製作,佐以宜蘭精品豆腐乳露酪,還搭配了松露、茶韻、迷迭香三種口味。部分米飯則是來自海波浪的夥伴大Q在慢島學堂水稻班的產出。
部份海鮮不選市場主流肉魚,卻將捕撈過程中原本被視為下雜魚的而常棄用的的魚種(如鮟鱇魚),特別端上檯面。而低調的海藻海菜巧思設計入菜,原本就是濱海婦女的生存智慧,也邀請客人將視角轉向目前東北角正遭遇土地迫遷的聚落—馬崗漁村。
同一時間,在校園角落還升起了裊裊炊煙,這是大溪國小辦活動烤披薩的窯,一位頭髮綁起凌亂馬尾的清秀女子,正在奮力燒柴升火,她是江昀蒨,經營撿拾海廢的工作室—「海邊的接力賽」,至今已在宜蘭沿海舉辦近百場淨灘活動,吸引許多媒體報導。
她的攤位寫著:「海咪烤」。問她這是什麼意思,江昀蒨擦擦汗水,笑得燦爛:「我也不知道,可能因為我是媽咪吧?3」她的外號是「瘋媽咪」,除了撿海廢,她會開著一台廂型車走南闖北,不但在深溝種稻米,還在雙連埤租了一塊杉林地,成日帶孩子在田區玩泥巴、在山上修水圳,自嘲玩得比孩子還瘋的她,其實多才多藝,本次餐桌使用的米飯,一部分也是她的收成。
今天她被海波浪交代的任務是烤魚、烤蔬菜,一尾尾小肉魚(肉鯽仔)出爐後,被她仔細鋪排在月桃葉上,點綴橙蜜色的金棗乾,優雅擺盤就像米其林分子料理。
江昀蒨的美感十分出色,這幾年她與宜蘭知名的環保艦隊—黃士洋船長合作,將漁船蒐集到的海廢轉化成藝術品,其中寶特瓶改造的永生花被她染成漸層色,美得如夢似幻,訂單已經排到半年後。因此不只食材帶著意義,連料理者的選擇,都不只是人,而是勾連人身上帶著的行動議題。
黃建圖解釋本次餐會背後的邏輯:「過往我們吃割稻飯,或各種節慶菜、謝平安宴,其實原本就有文化和物產上的關係,我們去吃那一口,其實它背後有一個很長的連結,或是跟地方脈絡的關係,只是過往比較少人用這種角度去理解這些事情。」
黃建圖的感觸是:「大家相聚的形式非常重要,對於群體的網絡來說,如果形成了,才有後面持續的動能。」而他試圖做的,也就是在新的社群出現後,重新編織一次網絡。「你活在地方上,就會知道,那一口飯會來自千絲萬縷。」
因此,海波浪擺的這桌菜,有山有海,有漁夫有農夫,有廚師有媽咪,彷彿貪心地想一次就把種種美好人事物都濃縮在一桌上,又像超展開的蟲洞通往多元宇宙。
每道菜都不只是菜,而是乘載著跨社群累積的能量,觥籌交錯間,你的味蕾品嘗的也不是食物,而是他們對整個蘭陽平原產業和海洋資源的深厚理解。
但海波浪的企圖不僅止於此,大費周章將眾人聚集在海邊的小校,絕對不是讓大家吃完一桌菜就拍拍屁股離開這麼簡單。
宛如《魷魚遊戲》孔劉在韓國地鐵站挑選目標打畫片,再遞上神秘符號的名片,綁架參加者來到與世隔絕的小島。在這場宴飲中,海波浪也設計了諸多關卡,試圖勾引與會者放大感官和移動身體,進入各種沈浸式體驗中。
張君慈是聲音藝術家,在開飯前,她拿著麥克風,羞澀地說:「請大家看一下,餐桌中央有一個小竹籃,裡面有一份給耳朵的餐點。」
竹籃中,折成波浪狀的米白色卡紙交錯,每張上面都印刷了一行小字,默默朗誦,宛如詩句敲響心房:「找尋一個能遠離咀嚼聲的位置吃飯」、「飲食中,聆聽身體內在的潮汐漲落」、「用耳朵追蹤空間中的某個獨特的聲響,直到那個聲響融入了環境聲響」、「找尋有風的地方,聆聽。伸出雙手,讓風通過,感受氣流的震動/接著將穿著風的雙手靠近耳朵,靜心感受」、「將手上這份海耳給任何一個人,並對他說:『你也聽見了嗎?』」
2024 年,應海波浪邀約,張君慈來到大溪駐村創作,她花了幾個月,拿著毛絨絨的麥克風沿著海岸線一路蒐集聲音,大溪車站的廣播回聲,火車進站的鐵軌震動,海水打在礁石上的細碎浪花……她將這些田野過程中採集到的素材,製作成聲景作品〈海耳:遊聲記 Sea Ears: Travelogue〉。
為了這次《shaPA》,她特地製作了這份文字樂譜(Text Scores),考量到校園場地的空間和濕度,她在大溪國小內設置幾個聆聽點,讓大家能在流動的空間中尋覓聲音線索,就像在草地尋找復活節彩蛋。她俏皮地說著:「這是一份聆聽的邀請,請大家自在地探索吧!」
不只聲音尋寶,海波浪還把整座校園都變成了博物館,大溪國小的川堂瞬間化身多媒體藝廊。展區琳瑯滿目,江昀蒨本人就貢獻兩種展品,除了絕美永生花,還有她和黃士洋船長在大溪國小合作的「龜來八!」釘畫,他們帶著小朋友用廢棄魚線、漂流木再現龜山島風景,造型童趣可愛。
想來點酷東西的話,隔壁也有令人腦洞大開的後現代創作,材質藝術家呂宗翰的藻廢再生應用、重生家具人謝士元的拾荒創作,結合詹佳和的下雜魚標本,幾位年輕創作者從材質、用途和科學層面都翻轉了「廢材」的定義,也開發出另一條主流經濟以外的海洋資源再利用市場。
比較欣賞傳統藝術的人,可以默默移動到宜蘭碗展區,碗盤博物館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及庶民美學博物館,黃建圖因為社區日曆、餐飲文化的因緣結識簡楊同館長,這次他們在大溪國小展示了整套「宜蘭系列」餐具組合,古樸優雅的藍邊瓷碗,優美彩繪魚蝦線條活靈活現,碗底烙印「平安順興」四個字,象徵了蘭陽平原豐足美好的飲食文化。
而整個川堂裡面最特別的攤位,應該是按摩職人93浪人 x Massage,熱愛衝浪的周書維是從桃園搬來頭城的新住民,他在一場淨灘活動中認識江昀蒨,本次是以按摩職人的身分受邀來擺攤,他很享受在大溪國小擺攤的氛圍,笑稱:「誰的學校圍牆是一片大海?哈哈。」
大家都對空間讚譽有加,可見場地選對,活動就成功了一半。其實,《shaPA》選址在此也非偶然,雖然稍早校長體貼大家,沒有多介紹,但這所學校早就名聲響亮,不但坐擁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有「全台灣最美小學」之稱號,還因為衝浪課、棒球隊都在競賽獲得卓越體育成績,常有節目來此採訪錄影,客人常笑稱:「好想在你們這裡再讀一次小學。」
海波浪近年與大溪國小合作多場海洋文化與鄉土教育,都是因為現任校長方俊欽的支持。校長大力推動多元教育,從山野體驗到音樂藝術都不缺席,甚至會帶孩子們進行龜山島的登島露營。許多外地家長趨之若鶩,特地將孩子從都市轉學到偏鄉。多年來,這群為了教育移居頭城的家庭,也跟孩子一起在這裡展開新生活,他們教衝浪潛水、賣異國料理、開藝術工作室等等,也構成了這個濱海小鎮的豐富人文地貌。
到這裡,若有人誤以為今天已經夠豐富,就大錯特錯了,真正 hardcore 的活動,才正要開始。海波浪向來以辦理步行距離特別長和資訊量大到讓人困惑的徒步導覽聞名,今天也不例外。
正當大家吃飽喝足,暈陶陶地看展、按摩、放空,突然被宣布要集合起來,在眾人一臉懵懂,還搞不清楚狀況時,走讀隊伍就晃晃悠悠出發了。比往常更升級的是,這次兵分兩路,安排了山、海兩條路線,展現包山包海、鍛鍊體能的決心。
山線的走讀「迺大陳 」,由海島紀實張峻浩負責帶隊。張峻浩是在地的羅東青年,也是政大臺史所畢業的高材生。他擅長將史料化作綿密細緻的知識系統,今天他帶大家從海邊出發,切過濱海公路,來到山坡上的「忠孝新村」—大陳島人的社區。
大陳社區是國共戰爭遺留的歷史聚落,原居於中國浙江外海大陳群島的軍民,在 1955 年國民黨撤退後,也被迫舉家遷徙來此。 2023 年,海波浪開始試圖在此展開文史調查,因此慢慢發展了這一支走讀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大陳社區,在頭城東北角這短短的幾公里山坡上,就存在龜山島、大溪及大陳幾處遭到政府安置的特殊聚落,人文歷史地景的密度和豐富度,縱使放在全台彎來比較,也非常獨特。
另一邊海線隊伍也聚集了不少人,負責「迺大溪」的卓傲絕抓抓頭髮,一臉厭世地說:「跟著我往這邊走吧。」
卓傲絕是在地大溪人,也是知名布袋戲編劇。作為黃建圖的國小同學,他最擅長的就是嗆這位死黨:「他想做的事情吼,一般人看不懂啦。」但無損兩人感情,因為父執輩都來自龜山島的緣分,他和黃建圖合作各種社區文化活動,包含龜山島主題的布袋戲電影龜山朝日。
他的導覽十分生活化,隊伍從大溪國小浩浩蕩蕩沿著海堤往漁港走,卓傲絕一路叮嚀:「小心這裡有狗屎。」「小心......又有狗屎!」他沿途解說了龜山島遷村歷史,大溪漁港的生態,大溪里的房價漲幅,也不忘告訴大家路上有測速照相:「我在這裡被罰了 1600 元。」
如果山線走讀是悲壯的大河劇,海線走讀就完全是親切的鄉土劇,各自精采。但同一時間,在大溪國小的視聽教室竟然也可以看電影。雖然 2024 年的「宜蘭國際綠色影展」已經成功閉幕,但在海波浪的邀約下,策展人吳銘崧安排大溪國小加映得獎紀錄片《山椒魚來了》,所以真的不想移動的客人,也可以坐在教室舒舒服服看片,驗證了「逃避雖可恥但是有用」。
今天的受邀的賓客紀錄片導演簡熒筠表示,她本來以為是來吃尾牙,到了現場才發現這比尾牙複雜多了,但是「在海邊吃辦桌」仍是特別的體驗。輔大大傳系同學蔡嘉瑜則讚賞這場活動安排很豐富:「一開始有吃的,然後就走一走,聽聽地方的故事,再來是魚苗放流,整體活動很舒適,老少咸宜。」她今天來現場拍攝動態紀錄,留意到菜色看起來似乎有特別之處,現場卻難以進一步了解,是她覺得唯一可惜的地方。在地青年黃品耘則表示自己很喜歡今天的氛圍,她本來在外縣市工作,回到家鄉又關心公共事務的她,因為參與青年志工中心而認識海波浪團隊,她也稱讚:「食物真的很特別、也很好吃!」
這場堪稱史上最複雜的社區活動,終於快要看到盡頭,此時幾乎所有人都能確信,《shaPA》絕對是地方創生界2024年底最特別的嘗試,沒有之一。
即使不論這些深刻動人的藝術體驗,豐富多元的展演,光是合作社群的數量之多和跨度之廣,在線上也少有人能超越。更別說從報名到用餐都塞滿令人目不暇給的細節,實體活動比線上會議要求還高的科技門檻、吃頓飯也能吃成議題導覽⋯⋯種種神操作,完全符合諧音台語「鑠奅」(siak-phānn)令人震撼的印象。不禁令人好奇,這樣領先台灣的議題餐桌,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
時間拉回到一周前,地點在大溪漁港對面的老舊透天,頭城鎮濱海路五段 451 號,刷白的木門和小巧的招牌讓這間屋子透露些許文藝氣息。屋內,幾個年輕人圍坐長桌,有男有女,人手一台筆電,人人都緊盯著螢幕,表情凝重,氣氛肅穆,時不時就有人發出哀號:「啊啊~今天是資料上傳的最後一天~」「啊啊~瀚臨怎麼還沒來~」
看似精神瀕臨崩潰的青年們,就是打造這場大型實境解謎遊戲的幕後推手—海波浪團隊,他們是近年宜蘭社創界崛起的新銳隊伍,由黃建圖陸續募集各地夥伴所組成。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這個團隊催生了全宜蘭最重要的幾波文化行動,還擴及到整個台灣東北角的漁村社群,串聯了八斗子、馬崗到南方澳的社區團隊,從地方政府到中央都不敢忽視他們的影響力。
漁港對面的老透天,就是海波浪的辦公室,裝修成簡約靜謐的氛圍,實木桌椅、藝術吊燈,在雜亂的市場街景中自成一格,為漁村帶來罕見的文青氛圍。若不是大桌上層層疊疊堆放著各種計劃紙本、吃到一半的食物,甚至還有下雜魚福馬林標本,可能會有人誤以為這是城市流行的共享工作空間。
《shaPA》就是在這個魔幻空間中孵育出來的計畫,由海波浪策略總監—陳運成籌備一年的品牌提案。陳運成是設計背景的接案工作者,他從國外返台後,致力於協助各種團體開發服務設計及品牌策略。2019 年龜山再朝日公民論壇是他初次與黃建圖合作,同樣海歸的兩人一拍即合,從此他就開始協助海波浪數位轉型和打造品牌,希望能幫助這個東北角的地方團體擴大串聯與產業升級。
「因為我們就在漁港旁邊,就會注意到,其實漁港餐廳的料理方式都很有限,我們就很想發展一些飲食文化的轉譯。」氣質斯文的陳運成,耐心說明本次餐會的發想,是先從彼此關心的議題開始:「建圖有一些關於農村的理念,結合我們漁港的生態,讓兩邊可以串流。」
陳運成的分工是負責寫計畫,但跨域合作經驗豐富的他,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結合一些設計方法讓體驗變得更有趣?所以他又找來了自己認識的創作者張君慈、謝士元、呂宗翰,自己下海寫文案、做網站,並聯繫媒體與社群參與這次的體驗,方方面面讓餐桌加入各種維度的設計,深化參加者的體感經驗。
他坦言,想要在地方打造海村的品牌,確實是個挑戰:「做品牌最需要的就是行銷跟廣告的資源,但社區團體很難有廣告的費用,我們又不是一家崇拜資本的團隊。」因此這次《shaPA》餐會使用最簡約的資源,而專注在參與者的內容設計和感官體驗上。
海波浪團隊有各種背景的青壯年加入,團體成員多元,但陳運成認為自己偶爾是扮演黑臉的角色,他笑著說:「建圖的目標跟我有蠻大的不同,他偏向促成大家合作,但我比較常需要先拜託大家,像是影片要給得出來、網站要給得出來等等,因為這些基礎建設有了,策略才能達到。」
黃建圖這端,則是對《shaPA》的精神帶著某種相對寬鬆和動態的理解:「它是一個大的潮流,每個人在其中又有自己的回流,彼此都在整個大的場域裡面兼容,所以一個餐會的聚散就會去表達大刻度的脈絡。」
也許,真正讓海波浪如此成功的因素,並不是這群年輕人優異的學經歷,而正是因為團體鬆軟的邊界,如海生養萬物,能夠涵容異質性如此高的成員,才是彼此能一起結伴走下去的原因。
就像今天餐會一開始,大家才剛動筷子,天空就飄起細雨,有人問黃建圖要不要移動位置,他一開始覺得無妨,只顧著傻笑:「看事辦事(khuànn sū pān-sū)啦!」(台語:隨機應變之意)直到後來雨勢變大,他才感到不妙,趕緊指揮工作人員幫忙搬動桌椅到走廊下躲雨。
有魚有蝦,也有點瞎,但都沒關係,也許就是這種討海人特有的天兵特質,總是能夠讓海波浪團隊在每次動盪中,化險為夷,化腐朽為神奇。
作為這個年輕團隊的跨社群實驗,《shaPA》就像一座博物館卻超越任何博物館,佈了展卻能折射出比展覽更多的面向,連結了許多網絡卻不彼此網羅拘束,人與人、組織與組織在此相逢,又各自被各自動能推動往前,就像洋流在海域中匯聚激盪出一波一波浪潮,瞬息萬變卻又搭載著過去無數宇宙的累積。
活動終於到了尾聲。傍晚四點,天空布滿濃密的灰雲,走讀的隊伍已經陸續回程,大家三三兩兩沿著海岸線步行,準備前往蜜月灣參加今天《shaPA》的最終儀式。
蜜月灣海堤旁停了一台小卡車,黃建圖在這裡等著大家,開始進行今天活動最終的環節—增殖放流。卡車上的橘色塑膠箱裡裝滿水,黑白相間的魚群鑽動,閃著銀晃晃的光芒,這是今天要放流的魚苗,來自壯圍漁人故事館。
館長謝政佐也來到現場協助放流作業,他們今天提供了700條魚苗。他站在車上跟大家介紹:「我們今天要放生的物種呢,叫做條石鯛,種魚是我們宜蘭繁殖出來的喔!」條石鯛又稱「東北角夢幻魚」,因數量稀少在餐廳屬於高價料理,重點是,牠們原本就是屬於本片海域的原生魚種,所以不會破壞本來的生態平衡,很適合在這裡復育。
謝政佐感嘆,放流常常被外界誤會是那種不負責任的放生,他幫大家科普「增殖放流」的觀念:「事實上,正當的放流就是在對的地點、對的時間、放對的物種,以及對的人。」人類與海的關係,除了一昧的捕撈之外,還可以用放流或復育的方法,補充海裡的資源。
而「對的人」也相當重要,放流人員需要上課,今天這個「對的人」就是黃建圖,他身上多了一件螢光綠背心,印著「海域放流權責人員」八個大字。代表國家賦予他在這個海域合法放流水產動物的資格。為了這一天,他早先已經受過漁業署的教育訓練並考取證書。
雖然只有他能放流,但其他人能夠幫忙傳遞接駁。黃建圖發給每個人一個小桶子,再指揮大家排成隊伍:「我們用接力賽的方式,每個桶子裡面的魚都傳給下一個人。」然後他自己提著桶子,邁開大步往海的方向走,吆喝著:「想離海近一點的人就跟我來!」
於是眾人如夢初醒般,慌慌張張地散開,大家從海堤上的石塊慢慢爬下來,排成彎彎曲曲的人龍,蔓延到沙灘再一直到海邊,這條隊伍的最終點,就是穿著合法放流背心的黃建圖,站在海水中。
有人小心翼翼捧著桶子,生怕裡面的魚跳出來了。有許多家庭帶著孩子來,小朋友第一次近距離摸到這麼多魚,興奮地咯咯亂笑。大家手忙腳亂傳遞著魚,從一個桶子裡撲通撲通倒進另一個桶子。
前任頭城鎮民代表簡英俊突然出現在沙灘上,默默加入放魚的隊伍。認出他的人紛紛打招呼:「代表!」「代表你來啊喔!」他露出憨厚的笑容揮揮手,一起拿著小桶子走進海裡,穿著正式西裝的他,下半身穿短褲,赤裸小腿和光腳丫,也完全沒有違和感。沒有人知道他何時出現的,但身為龜山島人的精神領袖、地方重要頭人,他總是會在需要的時刻現身支持大家。
眾人在海灘上奔走著,傳遞著,直到塑膠桶裡的魚慢慢變少。許多孩子不怕冷,早就已經脫掉鞋子坐在地上玩沙,或是直接泡進海水裡。大家伸展著四肢,感受沙子的顆粒,水的溫度、潮汐的拍打、生物的流動,海與我們共同存在於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隊伍終點的黃建圖,一直站在海裡,接魚、放魚再重複,他的褲管捲起但也濕透了。直到天色昏暗,直到桶子裡最後一隻條石鯛,也被他輕輕放進浪花中,這隻魚跳動幾下,迅速游進海的深處。他抬起頭,揮揮手上的空水桶,露出一口白牙燦笑著說:「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在對的地點、對的時間和對的人一起做著對的事,一切就是那麼地《shaPA》。